見面打招呼的常用語,既反映一種需要,也包含一種憂慮。過去好講“吃過了?”足見吃飯是個大問題?,F(xiàn)在問“您好”,囊括衣食住行、健康、工作、事業(yè)、心情、周際關(guān)系等等,反映出比吃飯的單一訴求更為深廣的企盼。
據(jù)悉德國人見面打招呼:“一切都在秩序中”。反映出對“秩序”的崇尚,也包含對“失序”的擔憂和恐懼。這完全符合基督教的“契約”理念,一切都以法律形式規(guī)定下來。但是時代是發(fā)展的、世界會變化的,正如佛教所論的“法無定法”。于是羅馬人提出了“懸法”,原意是當國家處于恐慌、不安和失序的“例外狀態(tài)”時,將法律懸置起來,采取任何不受法律約束的必要拯救手段。這不能不說是對法律“契約”一種實事求是的補充。
企業(yè)的決策管理也能碰到一些很難墨守陳規(guī)的“例外狀態(tài)”,不“懸法”不足以解決問題,于是就有了“個案處理”。理由很簡單,因為任何法律法規(guī)都不可能包羅“法無定法”的世間萬象,總會有例外存在。也就是說“秩序”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;如果不“懸法”拯救,還死抱著本本不放,則無異于“為守法而討毀滅”。所以企業(yè)決策管理中的“個案處理”往往是從實際出發(fā),是十分正常的或正當?shù)摹?/span>可見“懸法”亦是法、亦在“秩序中”。
當然和其他事物一樣,“例外狀態(tài)”也有正反兩面,它可怕的一面表現(xiàn)為無法無天、恃強凌弱、憑實力定乾坤、獨斷權(quán)威至上、絕無商量余地。希特勒就是利用“例外狀態(tài)”上臺的,給德國人、也給全世界留下慘痛教訓。因此德國人的擔憂和恐懼是有深刻歷史淵源的。
現(xiàn)實生活中“例外狀態(tài)”或“個案處理”已經(jīng)產(chǎn)出了系列副產(chǎn)品,諸如:
一、放任“例外狀態(tài)”多起來,勢必“行政權(quán)擴張、立法權(quán)萎縮”,導(dǎo)致企業(yè)的規(guī)章制度形同虛設(shè)。
二、在“例外狀態(tài)”下,員工只能順應(yīng)專制、服從精英,無法選擇民主;企業(yè)管理決策是否得當?也只有聽天由命。
三、當“例外狀態(tài)”用于謀取私利或“圈利”而被非正當利用時,在國家曾經(jīng)孽生過希特勒,在企業(yè)則有可能成為腐敗的借口和手段!
我們整天講反腐倡廉、講“打老虎”也“打蒼蠅”??筛瘮≡谀睦??哪有“老虎”、“蒼蠅”?的確,如果“一切都在秩序中”,自然上下天光、一碧萬頃;問題是“例外狀態(tài)”下,誰知不會虎嘯猿啼、濁浪排空呢?
雨果寫《我們都是瞎子》:吝嗇的人是瞎子,他只看見金子看不見財富/揮霍的人是瞎子,他只看見開端看不見結(jié)局/買弄風情的女人是瞎子,她看不見她的皺紋/有學問的人是瞎子,他看不見自己的無知/誠實的人是瞎子,他看不見壞蛋/壞蛋是瞎子,他看不見上帝/上帝也是瞎子,他在創(chuàng)造世界的時候沒有看見魔鬼也跟著混進來了/我也是瞎子,我只知道說啊說啊,沒有看見你們都是聾子。
當“例外狀態(tài)”已經(jīng)變成常態(tài)的時候,所有的瞎子、聾子都會為“一切都在秩序中”互致問候、頗感欣慰、盡情歡呼的!
(潤華供稿)